社群运营思维,应该把社群建在脑海而不是微信

有人说互联网的价值就是连接,没有建一个群解决不了的互联网问题,如果不行就建几百上千个,但是今天聊的显然不是这一类社群,今天聊的是如何做一个好的社群。

 

发现人的连接、发挥人的价值、迎接新的互联网时代!于是社群运营就是先拉一群人,满足一个需求!

 

现在,一个正常的互联网从业者的微信群多之又多,什么工作群、朋友群、兴趣群、运营群等

置顶的群多半是工作群,要盯着老板的消息

置顶的群多半是好友群,要看着好友的动态

...

 

而产品群、红包群、活动群、运营群等社群运营人员建设的运营群多半只是一个简单的组织,基本参与感不是很强!

 

回过头来看看那些置顶群,亲友群、工作群等他们本来就已经存在,即使没有互联网,这个圈子依旧会存在,微信群只是提供了一个平台,简单说,微信不会创造圈子,不会创造社群,他只提供一个物理的平台。

 

所以其实好的社群就是建在脑海,是设计出来的,是先存在于大脑!即圈子社群一定是先有精神方面才需求一个灵魂的宿主,也就是微信、QQ群。好的社群先存在于脑海中、精神中,也只存在于人的脑海中与精神中。

既然说到好的社群,接下来,我们怎么把社群建在脑海中?

 

一个目标:

一个群体和一个组织最大的区别就是:一个组织具有共同的目标。

而“共同的清晰目标”是凝聚人的最大力量。 

 

崔永元凝聚了一帮人,想要通过一群人的力量,反对转基因。

秋叶凝聚了一帮人,想要通过相互的学习,提高PPT能力。

...

总之,我们并不是“拉一帮人”,而是“先有一个使命和目标,拉一帮人一起完成”。

 

所以如果你是一个“健身会所”,那么你建立的并不是“健身爱好者沟通群”,而是“6个月,一起改变自己”群。

 

一种形式:

社群的成员根本根本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(难道是每天参与?),也无法形成固定的使用习惯,更无法对下次的活动产生预期。 而如果把社群的活动“仪式化”,每次以固定的方式做类似的事情,就会逐步提高参与,并且让成员养成习惯。

 

固定时间的触发:比如每次在运营小助手的群里,小助手发完早报大家都会扣1、2、3、4、6等接龙;

工作情感问题交流:在遇到运营问题,寻找资源平台,换工作,大家习惯在群里聊天吐槽

大家自觉不会在群里发广告;

行为参与:社群就是“聚集一群人做一件事”,可以组织线下,每周分享等!

 

一种反馈:

反馈就是明确让别人知道:我距离目标还有多远。

大家的进步,比如运营群里的升值加薪,得到表扬等。

 

当然这里的反馈可以是目标的达成情况(六月瘦10斤、一年说好英语等),也可以是群友的一些思考,鼓励大家反馈、思考、参与!

 

社群并不存在于微信中,而存在于人的脑海中,它只不过是:凝聚一批人做一件事。
 

1-1Z325100042R6

声明:部分内容精选于互联网,将会注明作者和出处,若未注明请原作者及时联系博主处理,谢谢!微信/QQ:82342198

转载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woniuboke.com/zqsl/176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