蜗牛教授聊认知,想持续成长需要关注哪些能力?

蜗牛教授聊认知,想持续成长需要关注哪些能力?

今天,想和大家聊聊持续成长这个话题。

大家刚开始上班的时候,很容易有这样的状态:老板说让做什么我就去什么。而我们的第一次成长,就是打破这种状态,有了自己的方法论。

工作几年之后,很多人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方式、行为准则,它的出现是好的,但如果后面的几年、十几年里还在依赖这个初级的方法论,就是个非常要命的问题了,这意味着成长的停滞。

那种感觉就像变成了一个螃蟹,我有一个壳,在这个壳里我过得很安全很舒服,壳是我的舒适区、边界,这个边界会给我们相对的自在,但同时也会封死我们的成长。

即使是螃蟹,也会不断更新扩大自己的舒适区。大闸蟹一生就要脱二十几次壳。

每一次脱壳对大闸蟹来说都生死攸关,他把保命的壳脱下去,这时候天敌可能去攻击他,但是大闸蟹知道,它只有不断地脱壳,才能变得更强大,更成熟。

所以我们要持续不断地成长,即使过程伴随着痛苦甚至风险。

这需要我们具备三种能力。

蜗牛教授聊认知,想持续成长需要关注哪些能力?

一、对外界事物、自我认知保持开放心态的能力,让我们获得成长机会

第一种能力,是保持开放的心态,一方面是对外界事物的开放,另一方面是对自我认知的开放。

先说外界事物,很多时候,我们不会这些突然冒出来的东西做到百分百理解,就像微博刚出来的时候,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个没意思看不懂,觉得微博就是一群小孩玩的嘛。于是当时还封闭的我就错过了微博的提前入场机会。

现在,在我看来,我们可以不理解,但是一定不要去抵触这些新鲜事物,要去感受,否则你就会失去机会。

举个例子,咱们在一起吃饭,突然有一个人飘起来了,这个时候所有的成年人,都被人不能飞这个规则限制了,会感觉到这事很异常,甚至有点恐惧。

但如果是一个小孩,他可能会觉得有趣,会去探索自己怎么也去飘起来。于是小孩比成年人多了机会。

这个例子看上去有些极端,但是你想过人为什么要吃3顿饭,而不是5顿吗?其实这和人不能飞—样都是规则,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扎根,我们一生可能都不会去挑战和关注。

很多认知上的习以为常,都会变成我们认知的枷锁,要打破它,就需要我们对外开放的心态。

再说对自我认知的开放。我们绝大多数人是靠他人的反馈感知自己的。

比如我姐前两天跟我说,你最近好看了、脸都瘦了,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好的反馈,我接纳了。但是前一阵子,朋友对我说「你太强势了,让人不舒服」,这个反馈我内心就会偏向拒绝。

大部分情况下,我们抵触负面反馈,对于正面的反馈照单全收。这导致认知的偏差。

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开放自我认知,增强甄别能力,通过思考对反馈进行取舍。

二、会独立思考、独立解决问题,以及沟通协同的能力

持续成长的第二种能力,是自己解决问题、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,以及沟通与协同的能力。

很多人在做工作的时候,都是老板告诉我做什么我就去做,中间遇到任何问题,再问老板该怎么办。这不是好的方式,除非你做的工作极其简单。我们要思考为什么去做这件事,遇到问题先自己想解决方法。

而沟通和协同能力,在团队合作中非常重要。一旦沟通出了问题,就会造成效率低下。

三、强大的抗压能力,通过否定自我、接纳自我、提升自我的过程实现持续成长

强大的抗压能力是可以去刻意练习提升的。

大家可以去想想,一年前的自己,有没有一件事让你特别困惑和痛苦?现在回头看呢?是不是觉得不过如此,再让你遇到类似的事情也没有那么崩溃了。

抗压能力是随着我们不断地接触压力而不断提升的。

这是一个否定自我、接纳自我和提升自我的过程。

否定自我是整个过程里最痛苦的,它是所有一切的开始。痛苦一周后,我们要慢慢走出来,重新接纳自我。

比如,我认识到我的欲望没问题,只不过我实现欲望的方式错了。欲望本身是没有好坏之分,只是在实现欲望的过程中,走的路可能有所偏差。

接纳自我之后,是提升自我。找到那些能给自己增加社会竞争力的优势,然后不断强化,而不是去改所谓的缺点,除非那个缺点是致命的。

人的生命有限,就算你改完了所有缺点,到死那天,也不过是个「合格」的一般人罢了。

当你付出了努力,甚至是承担了一些痛苦之后,你会发现自己的认知已经扩大了,你可以从外界获得更多的信息,开始新一轮更好的成长,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。

这个过程你只要通过一次,它就可能会变成一个习惯,你的痛苦越来越小,认知越来越扩大,最终成长可能就变成可持续性的了。

1-1Z325100042R6

声明:部分内容精选于互联网,将会注明作者和出处,若未注明请原作者及时联系博主处理,谢谢!微信/QQ:82342198

转载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woniuboke.com/zqsl/3702.html